首页    公众教育    晋侯墓地发掘30周年 | 晋国珍宝(八)

晋侯墓地发掘30周年 | 晋国珍宝(八)

1992年春,晋侯墓地的发掘拉开了序幕,八次发掘共出土青铜器、玉器、陶器等各类珍贵文物12000余件。这些珍贵的文物展现了祖先们精湛的技艺和工匠智慧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,见证了晋国的繁盛。

为纪念晋侯墓地发掘30周年,我们将定期推出晋侯墓地出土的代表性珍贵文物,让我们更加贴近和了解那个三千年前的晋国。

西周为礼制社会,用鼎簋为主的青铜礼器组合来“辨等级、明尊卑”。周代的用鼎制度是整个礼器制度的核心,西周礼制规定,举行祭祀、宴飨和丧葬等活动时,奇数鼎与偶数簋组合并配置其他青铜礼器成套使用。鼎是贵族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,也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,而真正体现等级和礼制的是所谓的“列鼎”,也称为升鼎,指的就是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套形制相同,纹饰相同,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。《公羊传·桓公二年》载“天子九鼎、诸侯七鼎、大夫五鼎、元士三鼎或一鼎”。史书记载,一套正规的升鼎成奇数,天子所用九鼎八簋,诸侯所用七鼎六簋,鼎实为牛、羊、豕俱全的“太牢”;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,鼎实为无牛有羊、豕的“少牢”;士用三鼎二簋或一鼎,鼎实仅有豕的“牲”或“特”。

但根据周代墓葬出土鼎簋的实际情况来看,西周早中期受商文化的影响,随葬鼎的数量、形制不一,并未形成列鼎列簋制度,西周晚期才开始形成了属于周文化的列鼎、列簋制度。一般“公”级称谓国君随葬7列鼎、6或8列簋,“侯”级称谓的国君随葬5列鼎、4或6列簋。列鼎列簋制度的形成,正是在两周之际社会动荡的变迁中,诸侯国贵族追求身份地位的认同、社会等级规范化的体现。晋献侯稣墓这套列鼎为五件,根据墓内出土簋及残片推断应为四件簋,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。

晋侯稣鼎铭文

晋侯稣鼎铭文中的“晋侯稣”与《史记·晋世家》索隐引《世本》记载晋献侯稣相对应,是晋侯墓地中所出晋侯诸器唯一与史书记载对应的人物。铭文这一历史信息成为考古学家研究晋侯墓地时代、排序的支点,以此为基准,确定了晋侯墓地九代晋侯的墓葬序列,确证了这里就是晋侯的陵寝所在,意义十分重大。

晋侯墓地9组19座墓葬出土的玉组佩华丽无比,极尽巧思,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制玉水平。晋献侯墓葬出土有两套玉组佩,除这套较大的玉组佩外,还有一套置于墓主的颈部以下,呈U字形摆放,共124件。两端各为1环,环上放有玦,环下左右各有对称的两组串饰,均以绿松石珠、玉管、玛瑙珠构成。每一组之间由玉璜连接,左右两璜较宽,下端的较窄。宽璜饰有双勾的龙纹,窄璜表面残留朱砂痕迹,饰卷云纹。

玉组佩

晋献侯8号墓发掘照片

周人认为玉乃天地精物,可以保护尸身不朽,所以殓葬时从头到脚都要用玉覆盖。晋献侯墓中的随葬品就以玉器为主,有玉琀、玉覆面、大玉戈、柄形器、玉琮等,多数覆盖于墓主人身上,少数压于墓主人身下,可以说周身皆是玉,正是周人惟玉为葬丧葬文化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