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  公众教育    晋国历史人物系列(十)

晋国历史人物系列(十)

“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”是指要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,以作后来的借鉴。这个成语出自《战国策.赵策一》,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张孟谈的故事。

春秋晚期,晋国公室日渐衰微,国内大权把持在赵、韩、魏、智、范、中行六位卿大夫手中。当然,这六卿之间也不是和睦相处的,他们为了权力和利益也会发生一些战争,最终韩、赵、魏、智四家联合灭掉范氏与中行氏,并一起瓜分了他们的土地。

公元前475年,智伯瑶成为晋国执正卿,他想废掉晋国国君,自立为君,但又怕韩、赵、魏三家从中作梗。于是,他想到了一条妙计:他以晋国国君要攻打越国为由,要求其他三家各献出100亩土地。

韩康子和魏桓子迫于智伯的压力,很快献出了土地,但赵襄子却不肯给予。于是,智氏联合韩、魏两家讨伐赵襄子。

图片来源:《晋国故事连环画》

公元前453年,智伯瑶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,将赵襄子围困在晋阳城。同时,他们派人修坝拦住晋水,等待雨季到来,大水灌城。

晋阳城危在旦夕,这时,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自告奋勇,潜入魏、韩营中,暗地游说韩魏两家联赵反智。由于张孟谈机智善变,能够准确地抓住韩、魏两家与智伯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,所以很快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,三家决定联合起来消灭智伯,事成之后平分智氏领地。到了约定的那一天,赵、魏、韩三家联合进攻,杀得智军四散逃窜,智伯被擒。

在这场争斗中,张孟谈为赵氏立了大功。可是,事成之后,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呈,向赵襄子告别。

赵襄子觉得很奇怪,问张孟谈为什么要功成身退。张孟谈回答说:“昔日先君曾说,国君的势力要能控制臣下,而不能让臣下的势力控制国君。如今我作为臣子,名声显赫,功高权大,大家都很信服我,所以我必须放弃功名,丢掉权力,离开这里。”

赵襄子听了这话,还是不同意,张孟谈又说:“ 我听说,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,最后取得成功,这是常有的事。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利平等,臣子的结局美好,那是没有的。不忘记以前的事,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。主公即使不同意我辞离,我也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。”

赵襄子见他说到如此程度,知道始终无法挽留,只好惋惜地答应了。于是张孟谈辞弃官务农,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。